鄢永宁妻子在大棚里种菜。
马良德(右)和儿子马鑫。
4月15日,春花开放。走进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多名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家中,处处呈现着不一样的景色和笑容。
穿旧裤子的爸爸和两个大学生儿子
“还不舍得扔?”穿着一条屁股上长着两只“眼睛”的裤子,马良德被村民调侃了好几日。
“补补还能穿!”还未进入夏季,马良德的脸已被太阳晒得泛起黑色,一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,“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。”
钱该花在哪?
在马良德心里,教育是最好的投资。
马良德是兴泾镇兴盛村北泉四组村民。上世纪90年代,在泾源县读初中的马良德以14分之差与中专失之交臂,本想复读一年继续报考,可因家里太穷,只能作罢。
多年来,摆地摊、移民搬迁至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、借房结婚、工地打工……马良德一直和贫穷作斗争。
转眼两个儿子陆续到了入学年龄。开学第一课,马良德亲自当老师,“只有知识能彻底摆脱贫困。家里虽穷,但上学的钱能掏得出。”
两个儿子深深记住了爸爸的话。2015年,大儿子马翔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,二儿子读初中也名列前茅。当年,他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户。
上大学的马翔因学习需要,向父亲提出想买一台电脑,马良德一口答应,“孩子学习用必须买,而且买个最好的。”
儿子争气,马良德也不落后。看到村里人外出打工乘车不便,他购买车辆接送村民;自己承包一些绿化等小工程。2019年,他家脱贫出列,同时迎来另一件喜事:二儿子马鑫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
马良德说,两个儿子能安心读书,政府没少资助。马翔考入大学时,西夏区给建档立卡户家庭大学生提供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。2015年,马翔又在学校申请到每年2500元的国家困难救助金。2019年,马鑫考上大学,除了西夏区给的3000元助学金外,还获得了燕宝基金、黄河银行“爱心行动”等多项捐助。
2019年,西夏区为建档立卡户幼儿“一免一补”389人次,享受资助金额46.68万元。继续实施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04人,补助金额58.18万元。为911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,贷款金额646万元。
“教育会改变孩子的命运,孩子就是我们这个家的希望。”马良德说。
“农把式”鄢永宁的求学之路
阳光透过塑料膜均匀地洒进拱棚内。一栋拱棚,一半种黄瓜、一半种莲花菜,都长势喜人。
“娃他爹,这是什么种法?”妻子疑惑。
“科学种法,错不了!”鄢永宁一脸笃定。
鄢永宁是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村民。因女儿患病,另外两个孩子上学,2015年,他家成了建档立卡户。依靠外出务工,2018年,他从建档立卡户中退出。
当年,兴盛村鼓励村民种植蔬菜大棚,鄢永宁觉得自己不能外出打一辈子工,决定放下瓦刀,拿起锄头。
种地,鄢永宁可是门外汉,他决定拜师。
第一位师傅是西夏区科技特派员。何时铺膜、何时下秧……电话里能说清的,鄢永宁就打电话请教;打电话解决不了的问题,鄢永宁便把老师请进棚里。
黄瓜喜高温,莲花菜喜阴。今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,鄢永宁一栋拱棚种植两种蔬菜。
兴盛村大棚种植起步晚,周边的良田镇、平吉堡镇大棚种植已成规模。鄢永宁开着电动车奔赴两地,见棚就钻,看大棚内设施,看人家的种植方法。
鄢永宁的拱棚是全钢架,“这是从良田镇学来的,棚内引水则吸取了多家大棚的模式。”他介绍。
2019年,西夏区组织种植户培训学习,鄢永宁积极报名。他微信里有很多群,良田镇东旺农资点群、兴泾镇蔬菜种植学习交流群……每天,群里种植户交流种植技术和信息,有时有不懂的问题,直接发群里咨询,会有多种解决办法供参考。
西夏区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,有效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素质,组织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开展初级、中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。2018年共开展技能培训9期381人,完成目标任务350人的109%;2019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期100人,200%完成目标任务。
阳光透过间隙洒进拱棚里,鄢永宁说,现在种地也要靠技术,感觉自己一天不学习就落后了。
禹爱芳家23头牛的来历
别人家是男主外女主内,但禹爱芳家却相反。她在外打工,丈夫禹广勤在家里养牛。
走进禹爱芳家院子,一大一小两座牛棚很显眼。“两座棚里一共养了23头牛。”禹爱芳说,多亏了各项金融贷款,不然自己家哪能脱贫。
禹爱芳家有3个孩子,大女儿生病不能干重活,两个儿子还在上学。因缺乏劳动力,2014年,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。
谁家都不想穷,禹爱芳和禹广勤打心眼里想摆脱贫困的帽子。夫妻俩一商量,从养牛入手。
2015年,夫妻俩东拼西凑买了3头牛。“当时不知道可以贷款。”禹爱芳说,张口向亲戚借钱太难了。
2016年,禹广勤早早打听好贷款渠道和所需手续,向银行递交申请。当年获得3万元贷款,加上卖牛所得,又购买了7头牛。
从此,通过年年贷款,禹爱芳家牛棚面积逐渐扩大,牛的数量逐渐增加。2017年,她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。
去年,一家人申请了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,购买了23头牛。
“今年计划贷款20万元。”禹广勤说,全村形成一个共识,按时还款、再借不难。因为没有贷款不良记录,所以每次贷款手续越来越简便。
西夏区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支撑、撬动、引领作用,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。2019年,西夏区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1424万元,任务完成率118.67%,获贷户数357户。今年,西夏区按照“一村一产业、一村一特色”的发展定位,帮扶建档立卡户参与食用菌棚、旅游、酿酒葡萄、肉牛养殖业、奶产业等优势产业,形成金融、产业、扶贫良性循环,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通过吸纳务工、入股分红以及提供技术、销售支持等方式,增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信心,带动其脱贫致富。
“政府的政策好,才有今天越来越多的牛和越来越好的生活。”阳光下,禹爱芳笑得格外开心。(记者 乔素华)